名可名,非常名最恰当的翻译。
这就是重商主义的表现。阳明良知学的理论结构由三大部分组成: 一是良知本体论。
所以良知是心之本体,是进入圣门的秘诀,是知是知非的知识心,又是知善知恶的道德心。这个亲民就像孟子所说的亲亲而仁民,亲之即仁之,就是孔子所说的安百姓。阳明学的当代意义 我们可以从阳明学的根本精神体会其当代意义: 第一,阳明学确立以道德良知为核心的道德理想主义,对于救治当今社会道德滑坡、唯利是图、物欲横流的非人性化弊端无疑是一剂对症良药。我们这个时代实际上还处在后启蒙时代,需要强调人性解放与思想解放,需要高扬人民的主体作用,中国特色的民主道路就是从民本走向民主的道路。西方文化有几千年的历史,我们东方文化和它交流,沟通互补,共存并进,不是很好吗?我提出多元和谐文化观,也是从孔子的和而不同、王阳明的折衷朱陆、会通佛老的思想方法受到启示的。
我认为,明代理学的精神在阳明,而阳明的根本精神在良知神大用则竭,形大劳则敝,形神离则死。孔氏选王注作疏,本身就是对义理易学的最大肯定。
《说卦传》汇集了八经卦各种物象的表征,各象之义都是相同的。故为上篇之始而尊之也。八卦虽有万物之象,其万物变通之理,犹自未备(卷首),于是将八卦两相重叠,遂为六十四卦。自然而有阴阳,自然无所营为,此则道之谓也(卷七)。
所以如此不同者,但物有万象,人有万事,若执一事,不可包万物之象。孔疏认为六十四卦所以分为上下二篇也是阴阳观念所致,[4]引《易纬·乾凿度》证明,上篇三十所以象阳也,下篇三十四所以法阴也。
他说:凡易者象也,以物象而明人事,若《诗》之比喻也。用来于体,但体本身不是最重要的。孔疏详细考察了爻变的几种形式: 1.爻辞之变。[3] 刚柔之理来于阴阳物象的性质,阴阳往来升降决定了卦象的形成。
‘象其物宜者,圣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。这种变化与前两种形式不同,是发生在卦外,即不是通过卦内爻位改变而产生,而是直接以阳爻易阴爻,以阴爻易阳爻。《象传》曰:云上于天,需。此种解易倾向,使王弼的易学观逐渐从贵无论中摆脱出来,对后来易学和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。
如孔疏释《坤·六二》履霜,坚冰至曰:初六阴气之微,似若初寒之始,但履践其霜,微而积渐,故坚冰乃至。孔疏在王注下特引取象说与之对比,表示取象说不可废,也是对王弼注的一种补充。
例如,释《巽》卦曰:巽之为义以卑顺为体,以容人为用。孔疏解释《系辞传》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,而拟诸其形容,象其物宜说:赜谓幽深难见,圣人有其神妙,以能见天下深赜之至理也。
而且,《象传》取云上于天之象,而不是天上有云,是因为若是天上有云,无以见欲雨之义,言云上于天,是天之欲雨,待时而落,所以明需(卷二)。就是说圣人以《易》教化百姓,必须通过卦爻象的变化,使百姓懂得君臣父子之义,各安其性,如《乾凿度》所云易者所以断天地,理人伦,而明王道。下篇明人事,咸恒二卦象征男女夫妇之道故为始,既济未济象征阴阳之转化故为终。孔疏诠曰:阴阳六爻,两相交易,或以阴易阳,或以阳易阴。孔疏进而指出:是知易理备包有无,而易象唯在于有者,盖以圣人作《易》,本以垂教,教之所备,本备于有。伏羲初画八卦,万物之象皆在其中(卷首),正如《系辞传》所谓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。
(卷四)这就从雷天之象解说刚以动之义,显然是对王注的补充。艮象山,山体静止,故为止也。
就其理论思维而言,对中国易学、哲学发展都有重要意义。有些观点如人道自然无为、阴阳变易之理不可理解等,并未摆脱玄学的影响。
孔疏还提出了天之体以健为用的命题。象、义(理)、数三者关系中,象居第一位,义从象出,数从象生,不能弃象解易。
孔疏不同意王弼所谓言不尽意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玄学易学观,认为易理虽无形,因而语言不能完全表达它,但它却可以通过卦爻象显示出来。[2]宋明时期唯物主义哲学体系,正是由于发展了孔疏的世界观,抛弃了有生于无的玄学观,从而得以建立起来。但孔疏认为,阴阳之理又来于阴阳物象的性质,所以圣人又法象其物之所宜,此即象其物宜,后一点则是对韩注的补充、纠正。孔颖达认为刚柔往来之象与物象论有密切联系,他说:刚柔之象立在其卦之根本者也。
如需卦坎上乾下,坎可取险象,可取雨象,还可取云象。对此,孔疏诠释为,今不取险雨者,此象不假险难之义也,故不云险也。
有山之象,就有止之义。变化之道在刚柔相推之中。
在八卦及六十四卦的理解与解释上,汉易主取象,王弼主取义。乾坤二卦看起来似纯阳纯阴之气所为,其实不然。
孔疏以仲尼为宗,深刻领会并认真贯彻了《易》垂教之本意。十月纯阴用事,阳在其中,齐麦生也。这种观点强调《周易》是讲阴阳变易的典籍,变易乃《易》之灵魂,并且认为卦爻象的变化来自于阴阳二气的变化。如此类推,一爻或数爻同时发生变化。
也有许多卦、爻辞直以人事明义,如《损》卦,君子以法此损道,以惩止忿怒,窒塞情欲,孔疏释《益》卦六四爻辞曰:用此道以依人而迁国者,人无不纳,故曰利用为依迁国也。在对象数与义理关系的理解上,孔疏的基本倾向是调和、综合,并以体用范畴予以新的解释。
孔疏这段话明确主张易包罗万象万事,不能局限于一象一事,反对将《周易》体例单一化、绝对化。同时,将无理解为阴阳二气的不为而自然,对贵无贱有的玄学易学作了改造。
孔疏认为八卦备天下大象(卷八)。孔疏以阴阳二气解卦象及卦义的例子俯拾即是。